close

福德正神

 福德正神古有后土、土正、社神、社公、土公、土地、土伯諸稱。

 台灣民間福佬習稱為習稱為「土地公」;客家人習稱為「伯公」。

 於市街、寺廟皆用福德正神;於郊野墓地則慣用后土。

 福德正神原來就是「地神」,也就是一種自然神。中國自古代起就

 已經祭地神了。人們為有土地才能夠生長五穀,有了五穀才能養活

 人類。對於土地漸漸的發生感謝之念後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。尤其

 中國以農立國,一般的人重視土地神。

土地公的來歷

實際上是綜合了古代君主

 所祭------天,地、社、稷」中的地祗和社、稷之神﹔本來天地之

 神,民間是不得祭祀的,大概是后來土地公出「自然神」進化為「

 人格神」,民間才為他雕像來崇拜。土地公由「自然神」進化為「

 人格神」,掌管一小地方,如一區、一里、一鄰之事,是個小神。

 雖然只是個小神,但在他管轄地區內,也不能看輕他,俗語說:「

 得罪土地公,飼無雞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
 台灣各地的土地公,真是多得無法計算,無論是走在街頭巷尾,田

 間鄉野,到處都可看到土地公廟,以斷定本省土地公廟之多,有如

 天上星辰,所以有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的俗諺。

 台灣的諸神祭神中,對土地公的信仰,人數最多。事實上,民間對

 土地公祭拜的信念,也隨身時代背景的變遷而逐漸改變,土地神不

 僅是農人祭拜的神,由於他能使農人致富,而轉化為「財神」,目

 前的礦業、漁業、商業以及金融建築業者,也都祭祀土地神,期望

 能從土地神的財富中,分享利潤。土地神的信仰意識隨著時代社會

 的變遷由司掌土地之神,而兼職財神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

 祭拜的神明。

 至於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,來自以下的一則故事:

 話說在周朝,有叫張福德,是當代上大夫的家僕。他的主人赴遠地

 上官就任,家中只留有愛女,其幼女思念心切,欲往見父親,張福

 德乃伴她千里尋父,途中遇到風雪,女孩受凍將死,張福德脫其衣

 保護她,她的性命雖然保住,張福德自己卻凍死。臨終時空中顯現

 「南天門大仙福德神」八字,蓋為忠僕之封號。上大夫感念忠誠,

 建廟祭祀。周武王贈號「后土」 ,故土地公亦稱福德神


關於土地婆

 傳說「土地公」下凡任職,希望世間的人,個個有錢,快樂過日。

 可是土地婆卻持反對態度,因為大家統統富有,個個以逸待勞,最

 後社會機能萎縮而停頓,誰也不服誰,誰也不理誰,會變得比貧窮

 還要悽慘。土地公說「那麼貧窮的人,不是太可憐嗎?」 土地婆反

 駁說:「不然的話,以後我們的女兒出嫁有誰來抬轎子呢?」雖然

 這是一則自私的氣話,可是仔細一想,人遇貧困才思上進,才有功

 名利祿以為補償;如果生來富有,不能奮發有為,到頭來還是坐食

 山空,一無所有。所以社會的貧富、勞逸、獎善懲惡、合作分工..

 ....正是發揮正常運作的動力。

 
至於商人初二十六拜土地公的由來

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(元月除外),也是民間「做牙」的日子。這節日的起源為:古人買賣交易時,都利用「朔」、「望」這兩天,大家在約定的定點「以物易物」,拿自己生產的東西,換取其它日常生活必需的物品,等到規模越來越大,就成為市集;大家在市中互換物品,所以這種交易方式,就叫「互市」。在「互市」之前,商家都要先拜「土地公」,祈求生意興隆,大發財利,因為「土地公」也是「財神」之一,這種祭拜的禮儀,稱為「互祭」。「互祭」完後,因為祭品十分豐厚,主人家就利用牲禮,煮成可口美味菜餚,招待交易的人和店裡的伙計,藉以連絡感情,慰問員工的辛苦(稱為造福)。然而,因為「互」字和「牙」字,在古文字的筆法上,十分相似,以至於互相混淆,後人不察,把「互祭」寫成「牙祭」一直沿用至今。


  因為新春期間有許多行事,「互市」都是從二月分才開始,二月一日的第一次「互市」就成為最受重視的市集,當然需要祭拜「土地公」;而二月二日是「土地公」的生日,也須祭拜,二者僅相差一天,又都是祭拜「土地公」,況且第一次「互市」必定十分忙累,因此,生意人為了方便省事,就擇定二月二日舉行「互祭」,併同「土地公生」,一起祭拜慶祝,一方面謝「財神」土地公的庇佑,一方面也可把拜拜結束後供品拿來犒賞員工的辛勞。這也是打牙祭一詞的緣由。以此類推,就由原來的朔、望(初一、十五)舉行「互市」、「互祭」,改為初二、十六「做牙」拜拜。

購物車-2.gif - 手機版QR-code

   LINE ID : bobemall

金紙,金紙批發,金紙工廠,發財金,製香廠,台灣金紙,金紙外送,庫錢,紙紮,庫錢批發,開工拜拜,公司拜拜金紙外送宅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紙最金迷 的頭像
    紙最金迷

    紙最金迷的部落格

    紙最金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